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第十七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丨石远凯教授: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体系的创建和应用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7/21 10:50:14  浏览量:564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由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于2023年7月15日在北京人卫酒店召开。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在本次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体系的创建和应用》。本文简要介绍这项报告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为了推动肿瘤内科学进一步发展,为肿瘤内科学研究交流提供优质平台,由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于2023年7月15日在北京人卫酒店召开。本次大会以“精准治疗、全程管理”为主题,旨在提高我国肿瘤诊疗服务水平、推动国内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和肿瘤精准治疗进程。本届大会以临床实践应用为导向,聚焦精准医学前沿资讯为学术会议风格,携手中国肿瘤内科医师,打造了一场具有影响力的精彩肿瘤内科盛宴。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在本次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体系的创建和应用》。本文简要介绍这项报告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近些年来,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石远凯教授在报告中介绍道,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HL)6829例,死亡2807例,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2834例,死亡54351例。新药研发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非常重要,在国家政策和经费的持续支持下,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GCP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至2022年4月1日,全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共1974个,其中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共894个。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淋巴瘤病理类型,其次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国原研淋巴瘤治疗新药临床试验已取得显著成果,多个原研新药已进入临床。
 
淋巴瘤治疗历史
 
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治疗方面,目前有5种国产PD-1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派安普利单抗和赛帕利单抗)经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cHL。
 
国产利妥昔单抗(汉利康)已成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线治疗选择。一项III期临床试验(NCT02772822)显示,与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相比,新型抗CD20单抗瑞帕妥单抗(SCT400)联合CHOP治疗DLBCL疗效具有非劣效性。在DLBCL后线治疗方面,PD-1抑制剂杰洛利单抗(GB226, Geptanolimab)和利妥昔单抗+PD-1抑制剂方案的研究数据非常有前景。
 
Ib期GERSHWIN研究展示出奥妥珠单抗在CD20阳性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治疗中的前景。根据石远凯教授等人2021年在Chin Med J(Engl)刊登的III期注册临床试验数据,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复发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3%(74/102)。TRS005是一种CD20抗体偶联药物,石远凯教授在2022 ESMO汇报了TRS005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NHL的I期研究的良好结果(摘要#618O)。IMM0306是一种CD47/CD20双特异性抗体,2022 ASH年会展示了IMM0306在复发/难治B细胞NHL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数据(摘要#4200)。根据2022 ASCO发布的II期多中心研究(摘要#7513),HDAC抑制剂艾贝司他治疗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的ORR为70%(26/37)。这些新药都值得进行更深入的临床研究。
 
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方面,基于关键性II期CHIPEL研究,西达本胺于2014年12月被中国NMPA批准上市,上市后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与注册临床试验一致。石远凯教授2021年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刊登的一项开放、多中心Ⅱ期研究显示,杰洛利单抗在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r/r PTCL)患者中根据免疫相关反应标准(irRC)评估的ORR为40.4%(36/89)。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面,1990-200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45例PTCL患者一线接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T/ASCT)的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0%和64%。
 
津优力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今年6月30日,Ⅰ类新药、新一代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上市。
 
大量创新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中国原研淋巴瘤治疗新药被写入《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和《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等文件,改变传统治疗模式。随着新药研发的进步,中国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体系逐渐建立,而且大量创新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惠及更多患者人群。

版面编辑:高金转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第十七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丨石远凯教授,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