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代ALK抑制剂塞瑞替尼目前在国内已获批一线治疗ALK阳性NSCLC。塞瑞替尼在亚洲人群中的生存数据尤为令人惊喜。在ASCEND-4一线临床研究中,亚洲人群获得了优于全人群的PFS数据(26.3个月)。在ASCEND-8研究中,塞瑞替尼调整剂量450mg随餐组随访超38个月仍未到达PFS。更为可贵的是,ASCEND系列研究中均不同程度地纳入了生存预后较差的有症状脑转移患者。在真实临床实践中,塞瑞替尼调整剂量后的疗效如何?对脑转移疗效如何?该如何更好的应用药物?《肿瘤瞭望》邀请到山西白求恩医院张俊萍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钟殿胜教授为读者做解答分析和临床应用经验分享。
《肿瘤瞭望》:临床实践中,有症状、进展期脑转移患者占比多少?如何处理?预后如何?
张俊萍教授:ALK+NSCLC患者初诊时约25%的患者存在脑转移,NSCLC治疗过程中,2年内发生脑转移概率约50%,克唑替尼治疗一年后41.4%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因此,脑转移是影响晚期NSCLC生存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有明显症状脑转移患者若不进行干预,生存期不超半年。既往对脑转移的治疗包括放疗和采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治疗,尽管能缓解症状,但对肿瘤控制不佳。脑水肿严重的患者进行放疗则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对于伴有颅内转移的患者通常依从性较差,无法坚持治疗。
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由于对颅内转移控制较差,二代ALK抑制剂的研发终点关注了这一缺陷,塞瑞替尼等二代ALK抑制剂入脑浓度高,对颅内转移灶起效快、疗效确切。我个人在临床应用中,对于无症状脑转移的患者,为避免出现颅内转移后控制不佳,会提前应用二代ALK抑制剂,能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肿瘤瞭望》:临床真实患者和临床研究中的入组患者可能存在很大差别,目前塞瑞替尼是唯一前瞻性挑战有症状、进展期脑转移的ALK抑制剂。对于不同研究基线的临床研究是否可进行对比?您如何看待塞瑞替尼对颅内病灶的疗效?对于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您有何观点?
张俊萍教授:既往研究大多将脑转移患者排除在外,或仅纳入经治疗稳定的脑转移患者,随着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和药物的优化设计,临床研究入组人群也愈发接近临床实际情况。塞瑞替尼凭借其对ALK靶点的高亲和力、高血脑屏障透过率、低IC50值等药代动力学特征,在ASCEND-7研究中成功挑战了有症状、进展期脑转移。
对于基线不同的临床研究难以直接比较,但是网络meta分析等研究可得出间接比较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塞瑞替尼对颅内疗效确切。在ASCEND-2研究中,尽管基线脑转移患者中20%有症状,但颅内DCR达到80%,75.2%的患者颅内病灶有所减小。在ASCEND-5研究中,纳入的均为经化疗或克唑替尼治疗后的患者,其中57%存在脑转移,这部分脑转移患者中15%有症状,在有症状、进展期脑转移患者中,总体颅内ORR达35%。ASCEND-7研究则专门针对有症状、进展期脑转移和脑膜转移的患者,设置了5个亚组,其中脑膜转移是目前最为难治的临床难题,这类患者放疗效果不佳。从ASCEND-7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或脑部放疗,塞瑞替尼都能有效控制病灶,尤其对脑膜转移的患者也能达到20%左右的客观缓解率。基于ASCEND系列研究结果,塞瑞替尼也已获批一线治疗并有医保慈善政策支持,在目前真实的临床应用中也观察到了良好的疗效。
图1. ASCEND系列研究中脑转移及脑膜转移入组比例及疗效
《肿瘤瞭望》:在塞瑞替尼临床研究中,一线治疗采用的是750mg空腹给药方式,目前中国获批方案为450mg随餐服用,这一剂量调整基于ASCEND-8研究结果,您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塞瑞替尼剂量调整的应用有哪些具体的体会呢?
钟殿胜教授:塞瑞替尼作为首个上市的二代ALK抑制剂,早先用于ALK+NSCLC患者克唑替尼耐药后的二线治疗。在ASCEND-4一线治疗研究中,塞瑞替尼750mg空腹剂量治疗组PFS 达16.6个月,完胜化疗组,从而确立了塞瑞替尼一线治疗地位,在无脑转移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塞瑞替尼治疗组中位PFS更可达26个月。
塞瑞替尼750mg空腹剂量研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中消化道副作用,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等发生率可达2/3以上,3/4级不良反应约10%,此外还有肝功能损伤,导致塞瑞替尼应用后减量、中断或治疗延迟比例较高,达2/3以上。而2019年ESMO会议上公布的ASCEND-4亚洲人群数据显示,中位PFS可达26个月,但8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剂量调整、治疗中断或延迟。
在此背景下,ASCEND-8研究应运而生。ASCEND-8研究中三组比较(450mg低脂随餐、600mg低脂随餐和750mg空腹)结果显示,450mg随餐组消化道症状减轻明显,恶心、呕吐、腹泻发病率明显下降至50%以下,3/4级不良反应明显降低,甚至无发生。因此,450mg随餐方式减量、减毒、不减效,疗效甚至更优。2019年ESMO会议公布的450mg组随访时间超25个月,中位PFS仍未到达。中国获批塞瑞替尼450mg随餐剂量也正是基于ASCEND-8研究的结果。
而在2020年ESMO会议上公布的ASCEND-8最新数据显示,塞瑞替尼450mg随餐在ALK阳性NSCLC亚洲人群中的一线疗效和安全性得到证实。450mg随餐组中位随访时间长达38个月,而中位PFS仍未达到;3年PFS率高达58.9%,3年OS率高达93.1%,3年DOR率搞到68.2%,续写了长生存的奇迹。
图2. ASCEND-8研究PFS数据
《肿瘤瞭望》:ASCEND-4研究中,塞瑞替尼750mg空腹剂量一线治疗获得的中位PFS为16.6个月,而ASCEND-8研究中采用450mg随餐方式,PFS随访已超38个月仍未成熟,您认为ASCEND-8研究对后续的临床研究或临床实践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钟殿胜教授:ASCEND-8研究设计及结果对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极具启示意义。
首先,ASCEND-8研究表明了塞瑞替尼从750mg空腹调整至450mg随餐剂量后,达到了减量减毒但不减效的目的,尤其是3/4级不良反应下降非常明显。减量后患者依从性增加,因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减量或停药的情况明显减少,患者治疗连续性增加,疗效因而得到提升,450mg组中位PFS超25个月仍未到达。
其次,ASCEND-8研究也提示我们最大耐受剂量并不一定是最佳治疗剂量。同时,亚洲人群和西方人群的最佳治疗剂量也可能存在差异。亚洲人群对药物的敏感性更高,减量之后疗效亚洲人群疗效数据更优。
《肿瘤瞭望》:ASCEND-4和ASCEND-8研究奠定了塞瑞替尼一线治疗ALK+晚期NSCLC的地位,目前已有多个二代ALK抑制剂上市或即将上市,您是如何评价这些二代ALK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的呢?
钟殿胜教授:目前国内可及的ALK抑制剂有一代克唑替尼、二代塞瑞替尼和阿来替尼,均获批一线治疗,同期二代药物恩莎替尼也即将上市,将获批二线和克唑替尼耐药后的治疗。
ALK+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如何选择?首先,二代ALK抑制剂无论是塞瑞替尼还是阿来替尼,相对于一代克唑替尼的优势都非常明显,不仅对ALK通路作用强度更高,并且血脑屏障透过率高,能克服克唑替尼治疗后常见的脑转移进展。因此,一线优选二代药物。ASCEND-4和ASCEND-8研究中塞瑞替尼一线治疗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尤其是ASCEND-8研究结果更为理想,目前阿来替尼的ALEX研究PFS达34.8个月。但这两个二代药物间目前尚无头对头的比较数据,直接比较结果绝对值不可行。其次,二代ALK抑制剂各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应从不良反应、脑转移疗效等各方面进行考量。医保政策的覆盖度也会对最终的治疗起到影响。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ALK抑制剂能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使ALK通路真正成为“钻石通路”。
注:塞瑞替尼一线应用已纳入医保目录,将于3月1日落地执行,更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
1. Daniel Tan et al, 2019 ESMO, 1473P2. ASCEND-1:Lancet Oncol. 2016 Apr;17(4):452-463.3. ASCEND-2:J Clin Oncol. 2016 Aug 20;34(24):2866-73.4. ASCEND-4:Lancet. 2017 Mar 4;389(10072):917-929.5. ASCEND-5:Lancet Oncol. 2017 Jul;18(7):874-886.7. ASCEND-8:J Thorac Oncol. 2017 Sep;12(9):1357-1367.;J Thorac Oncol. 2019 Jul;14(7):1255-1265.
山西白求恩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单位理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委会常委
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委员
CSCO理事,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委
山西省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主委
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防治专委会主委,
山西省生物免疫治疗专委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胸部肿瘤分会副会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肿瘤化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天津靶向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天津精准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担任“中国肺癌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天津医药”和“国际肿瘤杂志” 、 “国际呼吸杂志” 、 “Thoracic Cancer”等杂志的编委
先后在“Cancer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了50余篇英文论文,共计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四项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二项,参与国家和天津市重大攻关课题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