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CGOG2019肝胆胰肿瘤/NEN专场速递:从进展与挑战中走向曙光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7/9 10:42:51  浏览量:1718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北京消化道肿瘤国际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年会于2019年6月28~30日在北京召开。

北京消化道肿瘤国际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年会于2019年6月28~30日在北京召开。6月29日上午,肝胆胰肿瘤/NEN专场由大会主席沈琳教授主持,多位学术领军专家就胰腺癌、胆管癌/肝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三个专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探讨。
 
沈琳教授
 
Session1

胰腺癌专题
 
本专题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杨尹默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科郝纯毅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戴广海教授首先带来了2019年ASCO胰腺癌进展速递,从晚期胰腺癌的维持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Ⅲ期POLO研究中,铂类为基础化疗无进展的BCRA1/2胚系突变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随机接受奥拉帕尼维持或安慰治疗,奥拉帕尼组PFS显著提高,中期OS分析(46%成熟度)两组未见明显差异。讲者分析该研究的优势:(1)设计合理,筛选罕见人群中进行研究;(2)PFS效应值显著,HR=0.53,(3)与细胞毒性方案相比,不良反应可管理;同时总结其不足:(1)研究人群小众;(2)未出现OS获益;(3)尚缺乏PARPi维持和接受持续化疗患者的对比研究。讲者指出,POLO研究开创了以生物标志物为靶向、胰腺癌维持治疗的两个研究先河,推动基因检测发展,促进PARPi未来扮演更多角色,需要重视毒性管理,但该研究获益者有限。Ⅲ期APACT研究评估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对比吉西他滨在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作用,IR评估的联合治疗组DFS无显著优势,研究者评估的DFS和中期OS显示联合治疗组优于单药组(HR均为0.82)。讲者认为纯粹依靠影像学在发现术后复发方面存在局限、研究者评估的DFS和OS一致也说明选择独立DFS是有问题的。日本的Prep-02/JSAP-05 Ⅱ/Ⅲ期研究将S-1联合吉西他滨(NAC-GS)用于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化疗,相比直接手术组显著延长生存,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安全可行,但新辅助治疗仍缺乏Ⅲ期研究,S-1尚未被欧美人群认可。讲者最后总结,胰腺癌精准治疗时代已来临,辅助化疗手段更加丰富,新辅助化疗方案尚待优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虞先濬教授以“胰腺癌临床/转化研究-困难与方向”为题,围绕胰腺癌基础研究、临床诊疗进展进行汇报。目前国内胰腺癌外科领域研究数量逐年增高,但仍缺乏高水平、原创性研究。胰腺癌微创领域存在以下问题:(1)地位扑朔迷离:国外数据认为LPD与OPD预后无差异,中国数据认为LPD 技术要求高,总体仍存争议,讲者中心正在进行腹腔镜对比开放手术的Ⅲ期研究CSPAC-2,以期提供更有力依据。(2)潜在受益人群不明确:应重视生物学行为评估对人群的筛选,如CEA、CA125、CA199≥1000的患者手术不获益,中位OS仅5.4月,应进行新辅助化疗。此外,术前系统治疗新理念出现,LAPACT研究指出了胰腺外科的发展趋势,经过新辅助化疗诱导后15%不可切除患者转化为可切除,并且,可切除胰腺癌依然需要评估新辅助治疗可能。化疗在胰腺癌治疗中不断前移的新理念值得外科医生进一步关注及思考。
 
随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田孝东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石燕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教授与两位讲者进行了讨论。
 
Session2

胆管癌/肝癌专题
 
本专题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高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周爱萍教授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肝胆外科杨晓波教授介绍了免疫单药及联合治疗在肝胆肿瘤的研究进展,并带来2019年ASCO肝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最新结果,在取得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同时,仍存在单药免疫治疗客观应答率低(20%)、缺乏有效评效方法和标准、免疫相关副作用、免疫治疗超进展与假进展等免疫治疗局限性,并提出抗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应趋于联合化、精准化。讲者最终总结并提出思考:(1)PD-1抗体是当今肝胆肿瘤治疗策略中的最佳辅助药;(2)基于PD-1的联合治疗在肿瘤领域大势所趋;(3)基于生物标志物选择更合适免疫治疗的患者;(4)二代测序在诊治中的定位思考;(5)可否通过特定影像学检查发现免疫治疗的非常规影像学表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周军教授讲述了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现状和研究展望。肝细胞癌单药免疫治疗的客观有效率约为15%~20%。一线治疗/新辅助治疗倾向通过:选择免疫联合治疗,如联合化疗、TKI、抗VEGF(R)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筛选人群,如PD-L1表达、TMB-high等生物标志物来提高有效人群的比例。二线治疗上,2019年ASCO报道的CheckMate-040研究,NIVO+IPI治疗应答持久且安全可控,或许可作为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HCC的一种新选择。免疫联合局部治疗(如TACE)仍需进一步探索。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方维佳教授围绕“胆管癌化疗与免疫治疗-挑战与曙光”进行汇报。化疗方面,Ⅲ期研究BILCAP证实卡培他滨在胆系肿瘤辅助治疗中可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吉西他滨联合顺铂(CisGem)作为晚期胆系肿瘤一线方案,与联合奥沙利铂、S-1、卡培他滨相比是否更优尚无定论。Ⅲ期研究ABC-06发现,CisGem进展后的晚期胆系肿瘤患者接受mFOLFOX联合积极对症治疗可改善OS,降低死亡风险。免疫治疗方面,MSI-H/dMMR胆系肿瘤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但单药免疫治疗在所有胆系肿瘤中有效率低,免疫联合免疫、化疗、抗VEGFR等治疗存在前景,但尚缺乏高级别证据。
 
随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金克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赞教授与两位讲者杨晓波、方维佳教授进行了讨论。

Session3

神经内分泌肿瘤专题
 
本专题由北京大学肿瘤内科李洁教授、李燕教授主持。
 
罗杰教授报道了2019年ENETS会后WHO GEP-NENs病理更新:2017年首先提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 G3的概念,2019年把NET G3的诊断扩展到各个不同来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从形态分化、遗传改变、临床病史、增殖活性的角度对NET G3与NEC进行鉴别。将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重新更名为混合性神经内分泌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xed neuroendocine nonneuroendocrine neoplasm,MiNEN),诊断标准不变,仅为描述更科学,涵盖了其他类型的肿瘤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混合。新名词:杯状细胞腺癌。
 
陈洁教授就神经内分泌肿瘤药物治疗进行汇报,主要从生长抑素类似物、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面讲述,其中,TMB-high、MSI、肿瘤组织内有较多免疫淋巴细胞浸润或高表达PD-1/PD-L1等人群可能获益,但总体来看,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免疫治疗现状无法令人满意,未来是否可将该免疫“冷”肿瘤变为免疫“热”肿瘤仍需深入研究,借助病理、影像、疗效预测生物标记物等综合分析进一步走向精准个体化治疗。
 
陆明教授讲解了GEP-NEN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以及NET肝转移的手术治疗问题。目前已经完成的Ⅲ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包括长效奥曲肽、兰瑞肽、依维莫司、舒尼替尼和索凡替尼,在此基础上也在探究兰瑞肽维持治疗、加量应用和联合治疗,PRRT联合治疗等。抗血管生成药物是GEP-NEN靶向药物的主流选择,包括仑伐替尼、卡博替尼等。免疫治疗在多个瘤种中取得有效成果,本中心单药PD-1单抗治疗GEP-NEN的Ib期临床研究发现PD-L1阳性可富集获益人群,并在继续探索PD-1单抗联合抗血管药物的疗效。讲者同时分析了NET肝转移的综合治疗方向,对适合患者的筛选及围手术期治疗的选择进行讨论。
 
随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程月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谭煌英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春辉教授与讲者陈洁教授进行了讨论。

总结
 
肝胆胰肿瘤/NEN专场为参会医生带来了国内外肝胆胰肿瘤领域及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当前困境,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供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聂会珍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CGOG2019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