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CGCC2018专访丨胃食管结合部肿瘤“东西观”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8/8/26 11:07:52  浏览量:1945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胃食管结合部肿瘤主要是指病灶位于管状食管和囊状胃连接处的肿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而引发了临床的诸多争议。

编者按:胃食管结合部肿瘤主要是指病灶位于管状食管和囊状胃连接处的肿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而引发了临床的诸多争议。6月15-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13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特设胃食管结合部肿瘤专场,就其诊断和治疗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在会上,香港大学胃肠外科的 Simon Law教授做了题为《胃食管结合部肿瘤:东西方差异》的精彩报告。会后,我们对Law教授进行了现场专访。

胃食管结合部肿瘤主要是指病灶位于管状食管和囊状胃连接处的肿瘤,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内窥镜检查等影像学手段评估该区域的肿瘤病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界限相对模糊的晚期患者中,要确定肿瘤的确切位置并不容易。关于胃食管结合部的定义有很多争议,在西方比较常用的是Siewert分类标准,而在亚洲等国家,日本的Nishi 分类比较常用,它们对于胃食管结合部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比较有意义。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在东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就病因学而言,西方病人当中胃食管反流病比较常见,因此大多表现为Barrett’s食管腺癌;而在亚洲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比较罕见,大部分胃食管结合部肿瘤与反流性食管疾病无关,被称为2型和3型肿瘤。
 
这种病因和癌症部位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医生在手术偏好以及其他治疗选择方面的差异。举例来说,在围手术期治疗领域,由于西方胃食管结合部患者患者通常分期较晚,且已经在术前和术后化疗或者放化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因此西方国家比较偏向于“三明治”疗法,即术前给予新辅助治疗(无论是化疗或放化疗),然后手术,再加上术后辅助化疗;而在亚洲,许多研究都是关于术后辅助治疗,首选治疗是先进行手术,再给予某种形式的化疗。目前有很多试验正在进行摸索,胃食管结合部肿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领域,很难使每个临床医生都达成共识。
 
免疫治疗是当今肿瘤学领域的热点,在胃食管结合部肿瘤中也不例外。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从早期试验结果来看,免疫治疗在这类患者中还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不过,目前免疫治疗对于食管癌或胃癌并非标准治疗方法,必须等待更多循证学证据才能进一步评估免疫治疗的真正价值。

专家简介
Simon Law于1987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一等奖学金,后在香港大学外科系接受了研究生培训,并在南加州大学与汤姆德梅斯特进行了结直肠手术研究。目前他是香港大学胃肠外科教授,食管和上消化道外科主任,主要致力于上消化道疾病方面的经验和研究,重点是亚洲食管癌和胃癌、运动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病,研究领域包括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和治疗、食管胃切除术微创手术发展以及食管癌和胃癌的多学科治疗等。
 
Simon Law教授共发表了250多篇同行评议文章,包括 Annals of Surgery、Gut和Nature Genetics等。同时担任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杂志的副主编,也是其他15种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包括外科年鉴,JAMA外科,外科手术,外科肿瘤年鉴和世界外科杂志。Simon Law教授受邀担任客座教授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发表主题和全体演讲。

版面编辑:朱亚男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CGCC2018 Simon Law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