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中国智造”全球引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团队领衔ADC药物研究或将改写治疗指南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15 16:01:27  浏览量:48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随着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中国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与临床研究,已从跟随国外技术、参与国外研究,迈向自主创新。近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团队领衔的全球首个B7H3靶向ADC药物YL201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也表明中国原研药物疗效获得国际认可。肿瘤瞭望特邀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分享YL201在小细胞肺癌、鼻咽癌等瘤种的疗效与安全性,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编者按:随着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中国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与临床研究,已从跟随国外技术、参与国外研究,迈向自主创新。近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团队领衔的全球首个B7H3靶向ADC药物YL201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也表明中国原研药物疗效获得国际认可。肿瘤瞭望特邀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分享YL201在小细胞肺癌、鼻咽癌等瘤种的疗效与安全性,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团队合影
 
01
肿瘤瞭望:您在肺癌领域深耕多年,成果丰硕。请您结合临床经验,为我们分享下其中的小细胞肺癌的诊疗现状与困境?哪些方面亟需改善?

张力教授:肺癌是中国恶性肿瘤领域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06万[1],这个数字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每五个肺癌患者中就有约两个来自中国,因而这一疾病对国民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其中,小细胞肺癌在整个肺癌领域中占比约为15%[2]。小细胞肺癌一般起源于支气管基底细胞的神经内分泌细胞,通常表现为生长极为迅速,且多为全身性疾病[2]。正因如此,手术干预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有限;早期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接受手术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不如单纯放疗的患者[3]。故而,除了极早期患者或术后确诊为小细胞肺癌的特殊情况外,一般确诊后不考虑手术切除。
 
小细胞肺癌不仅生长迅速,而且转移较快,致使大部分患者预后不佳。对于广泛期患者而言,多数在两年内离世;即使是局限期患者,也仅有约30%的患者可通过同步放化疗获得相对长期的生存机会[4],但仍有70%患者未能得到有效救治。总体来看,小细胞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超过10%,这充分表明其恶性程度极高,属于严重危及生命健康的特殊类型肺癌。
 
02
肿瘤瞭望:随着ADC药物的不断突破,这类患者有了新的选择;其中新一代ADC药物YL201相关研究荣登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您作为通讯作者之一,能否简单介绍其治疗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对临床实践有哪些启发?

赵洪云教授:这项开放标签的I期/Ib期YL201临床试验,分为剂量递增(I期)和剂量扩展(Ib期)部分,这也是当前创新药物研发常采用的先进模式。这项包含多瘤种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杂志,报告了来自54家研究中心的312例患者数据[5]。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YL201治疗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在二线及以上治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中,YL201的有效率接近现有标准治疗的三倍(63.9%vs传统二线治疗约20%)[5]。鼻咽癌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突出疗效也属国际首次报道,为临床研究团队及这类患者带来了许多惊喜。
 
△YL201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客观缓解率达63.9%
 
YL201作为一种抗体偶联药物(ADC),其作用机制类似于靶向B7H3的化疗,整体而言安全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血液学毒性,与大多数使用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作为有效载荷的ADC的预期特征一致。YL201的严重(≥3级)治疗相关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13.8%~31.7%,也与其他研究一致[5]。此外,肿瘤内科医生对化疗毒性的处理经验丰富,在充分的支持治疗中可使患者得到缓解。因治疗相关毒性而停止治疗的比例仅为5.4%,相对较低;治疗过程中的剂量减少发生率为17%,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间质性肺炎发生率较低(约为1%)[5],表明YL201的肺毒性风险较低。此外,输液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总体而言,YL201的安全性可控,剂量调整和因不良事件而停药的频率较低。
 
YL201的大I期研究回答了传统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中关于毒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因而我们已经启动了针对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两个大规模III期临床研究。虽然I期研究结果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我们仍然希望在III期研究结果公布之后,再回答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初步来看,该药物或将对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并有可能改变现有的临床指南。此外,YL201作为中国原创的创新药物,其全球联合开发模式标志着中国临床研究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的角色。如果III期临床研究结果积极,该药物有望惠及中国乃至全球的广大肿瘤患者。

03
肿瘤瞭望:我们知道,B7H3同样在鼻咽癌等实体瘤中存在表达。您及团队也在该领域进行了多年探索,能否请您分享下这种新型药物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结果?

张力教授:其实鼻咽癌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癌症(鼻咽癌被国外同道称为“Canton tumor”,其中“Canton”指广东)。这种癌症的发病区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集中于我国华南地区,在东南亚、非洲等大致相同纬度的区域也有较高发病率。在EB病毒流行地区,由于反复感染且感染年龄较早,增加了鼻咽癌的发生风险,同时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使得鼻咽癌成为华南地区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90%以上的健康人都曾感染EB病毒,但在我国长江以北等非流行区,鼻咽癌患者的发病情况则与EB病毒无显著关联,更类似头颈部高分化鳞癌)。
 
在I期临床试验YL201研究中,我们并未限定瘤种;在试验进行过程中发现,YL201治疗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显著,因而研究团队扩展了鼻咽癌患者队列。结果显示,YL201后线治疗鼻咽癌的客观有效率达48.6%,远高于现有治疗方案[5]。因此,该研究成果也有幸发表于nature medicine。基于这些研究数据及疗效,团队迅速开展了鼻咽癌III期临床试验(即YL201与标准治疗进行头对头比较的疗效分析)。目前III期临床试验正在稳步推进,这也是中山大学肿瘤内科新药临床研究团队为华南地区患者做出的积极贡献。
 
△YL201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客观缓解率达48.6%
 
值得注意的是,在B7H3靶向治疗领域,虽国内外竞品众多,但多聚焦于小细胞肺癌(因其B7H3表达较高)。而YL201是全球首个发现B7H3靶向药物对鼻咽癌具有突出疗效的临床研究,也是全球首个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治疗鼻咽癌的B7H3 ADC药物。这一研究成果为鼻咽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也期望该药物能够尽快上市,不仅造福广大肺癌患者,更能为华南地区鼻咽癌患者带来福音,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创新点之一。
 
04
肿瘤瞭望:作为国产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佼佼者,宜联生物的YL201已通过临床研究数据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复发性SCLC获中国CDE突破性治疗认定,并在食管癌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您对YL201的未来探索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赵洪云教授:目前该药物的相关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以验证其在更大患者群体中的长期生存获益及安全性。事实上,之前有许多媒体和患者前来咨询该药物在其他瘤种中的表现如何;我们认为YL201作为被誉为“化疗导弹”或“魔术子弹”的ADC类药物,其实并不针对特定瘤种,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这一潜力的完全实现,需要等待更多I期临床试验数据的积累,以及II期和III期的研究证实。
 
我们知道,目前该药物已经在美国获得食管癌孤儿药的资格认证。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其他瘤种还未像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那样已经进入III期,因而在我们的I期临床研究中并未受到过多关注。不过,我们认为YL201在其他瘤种的治疗上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但这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支持。
 
对于YL201的探索,联合方案或能进一步提升疗效并延长缓解持续时间,例如与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等联合,这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YL201的前景或许不局限于已提及的几个瘤种,还包括其他潜在的瘤种,如果有数据表明该药物表现出色,则将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免疫规范化治疗共识专家组.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肿瘤临床,2024,51(9):433-446.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5,47(1):65-75.
 
3.Fox,Wallace,and J.G.Scadding.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comparative trial of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for primary treatment of small-celled or oat-celled carcinoma of bronchus:ten-year follow-up.The Lancet 302.7820(1973):63-65.
 
4.Toh T S,Lok B H.Limited-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Current Progress and the Next Frontier[J].Radiation,2021,1(4):317-333.
 
5.Ma,Yuxiang,et al.A B7H3-targeting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advanced solid tumors:a phase 1/1b trial.Nature Medicine(2025):1-9.
 
张力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导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肺癌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CACA)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临床研究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赵洪云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I期病房主任,临床研究部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健康中国2030》肿瘤健康之“肺癌规范化诊疗”项目组专家顾问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小细胞肺癌鼻咽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