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ESMO ASIA 2024丨EV-302研究泛亚洲人群亚组结果公布,进一步革新亚洲la/mUC一线治疗方案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12/13 15:23:03  浏览量:131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4年12月6~8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于新加坡顺利召开。会上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磅临床研究结果公布,为多个瘤肿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编者按:2024年12月6~8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于新加坡顺利召开。会上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磅临床研究结果公布,为多个瘤肿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在尿路上皮癌领域,备受关注的EV-302研究泛亚洲亚组事后分析入选本次大会的口头摘要(摘要号:269O)。此前EV-302研究的全球数据显示维恩妥尤单抗(EV)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的联合疗法显著改善了初治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支持EV+P成为la/mUC新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此次泛亚洲亚组结果的公布,为EV+P方案作为亚洲初治la/mUC的一线治疗方案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肿瘤瞭望》特对此研究内容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
 
EV是一种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特异性靶向Nectin-4,并将细胞毒性药物精确输送到癌细胞内,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图1)。2023年ESMO大会重磅发布的EV-302/KEYNOTE-A39(NCT04223856)研究结果证实,无论患者是否顺铂耐受或PD-L1表达状态如何,与化疗组相比,EV+P组在初治la/mU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均显示出显著的疗效(PFS为12.5 vs.6.3个月;OS为31.5 vs.16.1个月)。数据发布后,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等指南均推荐EV+P为la/mUC一线治疗的首选方案。当前,基于EV-302研究的阳性结果,EV+P方案已在30多个国家获批治疗la/mUC患者。
 
Nectin-4是EV的靶抗原,其表达水平是否会影响EV+P的治疗效果是继EV+P方案疗效确认后临床关注的另一焦点。对此,研究者对EV-302研究中的Nectin-4亚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基于Nectin-4的亚组及关键评估指标中,EV+P治疗方案相较于化疗均展现出了持续且显著的疗效优势,并且这种获益并不受Nectin-4表达水平或PD-L1状态的影响,同时,该评估也确认,在临床医生制定治疗决策过程中,无需额外检测Nectin-4表达或PD-L1状态。当前该结果已于2024年ESMO大会上发布。
 
本次大会则报告了EV-302研究泛亚洲亚组的事后分析,旨在探索EV+P方案在参与试验的亚洲国家受试者中的疗效,进一步驽实其在la/mUC一线治疗中的地位。
 
图1.维恩妥尤单抗(EV)杀伤癌细胞作用机制
 
研究设计
 
EV-302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Ⅲ期研究,在25个国家的185个地点招募了参与者,旨在评估EV+P方案一线用于la/mU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既往未接受治疗的成年la/mUC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EV+P组或化疗组。EV+P组给予维恩妥尤单抗(1.25 mg/kg,第1天和第8天静脉注射)+帕博利珠单抗(200 mg,第1天静脉注射),3周为一个疗程。化疗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卡铂治疗。主要终点为独立审查委员会根据RECIST v1.1评估的PFS和OS。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和安全性。本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包含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的患者。
 
研究结果
 
在EV-302研究中,共纳入了886例患者,其中176例(EV+P组94例;化疗组82例)来自亚洲国家,两组患者特征均衡。至数据截止日(2023年8月8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5.6个月。
 
疗效升级,PFS和OS进一步显著延长
 
在泛亚洲亚组中,相对于一线标准化疗方案组,EV+P组延长了患者的中位PFS,将疾病进展与死亡风险降低70%(NE vs.6.3个月,HR 0.30,95%CI:0.19~0.48,图2)。这一疗效在全球数据中已表现出优势,即疾病进展与死亡风险降低55%(12.5 vs.6.3个月,HR 0.45,P<0.00001),而在泛亚洲亚组中,EV+P组的疗效更为突出。
 
图2.泛亚洲亚组PFS
 
同时,对于中位OS,相对于一线标准化疗方案组,泛亚洲亚组EV+P组将患者死亡风险降低66%(HR 0.34,95%CI:0.18~0.65,图3),这一数据在全人群中为53%(HR 0.47,P<0.00001)。
 
图3.泛亚洲亚组OS
 
此外,与一线标准化疗方案组相比,泛亚洲亚组EV+P组患者具有更高ORR值(72.2%vs.35.0%);其中,EV+P组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为38.9%(化疗组为15%),EV+P治疗组达到部分缓解(PR)的患者为33.3%(化疗组为20.0%);中位DOR分别为NE和12.5个月(图4)。
 
图4.泛亚洲亚组cORR
 
EV-302/KEYNOTE-A39研究的全球数据先前已取得显著成果,为EV+P方案作为la/mUC的首个非含铂化疗一线治疗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此次公布的泛亚洲亚组数据无论是中位PFS、OS还是ORR,均优于全球数据,这提示亚洲地区的la/mUC患者能从EV+P方案中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获益,进一步验证了EV+P这一革新方案在亚洲la/mUC中的一线治疗地位。
 
安全可控,为亚洲la/mUC患者保驾护航
 
安全性方面,EV+P组和化疗组中,≥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发生率分别为64.9%和68.4%。EV+P组最常见的≥3级TRAEs为斑丘疹(11.7%)、高血糖(10.6%)和周围感觉神经病(7.4%);化疗组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5.0%)、贫血(19.7%)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18.4%)。未发现与EV或帕博利珠单抗相关的新的安全性事件,安全性整体可控。
 
研究结论
 
此前EV-302/KEYNOTE-A39研究的全球数据已证实,相较于一线标准化疗,EV+P方案显著提升了la/mUC一线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改善,重塑了la/mUC一线治疗的整体格局。本次EV-302研究的这一亚组分析也显示,对于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亚洲(中国[包括台湾]、日本、新加坡、韩国、和泰国)la/mUC患者,EV+P可改善其预后并且安全性总体可控,且未发现与EV或帕博利珠单抗相关的新的安全性事件。总之,该亚组分析的结果与EV-302研究总体人群的结果一致,再次有力证明EV+P可作为亚洲la/mUC患者的一线优选新疗法。

 

 

版面编辑:张靖璇new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抗体药物偶联物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