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CSCO共成长丨郭军、牛晓辉、吴荻、斯璐教授回顾中国黑色素瘤诊疗和研究发展之路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10/8 15:19:48  浏览量:152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2024年CSCO大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牛晓辉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吴荻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与我们分享中国黑色素瘤诊疗实践和临床研究的发展之路,回顾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在构建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中国标准”中所走过的筚路蓝缕。

编者按:在恶性肿瘤领域,尽管黑色素瘤发病率不高,但因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而令人闻之色变。近年来,实体瘤的靶向、免疫治疗发展迅速,其中大多是从黑色素瘤开始探索并走向临床的。然而,中国与西方患者的黑色素瘤存在较大的生物学差异,使得我们需要建立适合中国乃至亚洲患者的黑色瘤治疗方案和标准。在2024年CSCO大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牛晓辉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吴荻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与我们分享中国黑色素瘤诊疗实践和临床研究的发展之路,回顾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在构建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中国标准”中所走过的筚路蓝缕。
 
关注东西方差异
寻找适合中国患者的治疗方案
 
斯璐教授:在肿瘤大家族中,黑色素瘤“不起眼”但也“不好惹”。郭军教授是国内较早开展黑色素瘤诊疗和研究的专家,您是如何关注到这个“冷门”肿瘤的?相较于西方国家,我们国家的黑色素瘤有哪些重要特征?

郭军教授:实际上,黑色素瘤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肿瘤治疗领域的Leading Tumor(引领性肿瘤)。这一说法源于其在靶向治疗,特别是免疫治疗时代的核心地位。无论是PD-1/PD-L1单抗、CTLA-4单抗、LAG-3单抗等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其临床研究均始于黑色素瘤,并逐步拓展至其他肿瘤类型。
 
然而,中国的黑色素瘤与欧美地区的黑色素瘤存在显著差异。基础研究的学者指出,从分子分型及免疫微环境等角度看,西方常见的皮肤型黑色素瘤以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多属“热肿瘤”。相比之下,中国的黑色素瘤以肢端型和黏膜型为主,展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点。例如,黏膜黑色素瘤内部常表现为“冷肿瘤”,缺乏淋巴细胞浸润,但其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量却很高;而肢端黑色素瘤则在瘤体及周围均缺乏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
 
鉴于这些特性,我们在治疗中国的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时,不能简单复制西方的经验。为此,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研究,并针对亚洲这两种特殊类型的黑色素瘤,初步探索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使晚期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从过去的约14%提高至现在的接近70%。这一成果是中国黑色素瘤领域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晶。
 
当然,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亚洲黑色素瘤领域的同仁们还需携手并进,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肢端和黏膜这两种有“亚洲特色”的黑色素瘤亚型提供更多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创新治疗“风向标”
黑色素瘤引领免疫治疗发展

斯璐教授:正如郭教授所提到的,黑色素瘤是肿瘤家族中的“Leading Tumor”,许多创新治疗的“试验田”。能否请吴荻教授介绍一下黑色素瘤的生物学或分子特征,及其重要的治疗策略演变?

吴荻教授:正如郭教授所强调的,黑色素瘤作为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Leading Tumor,其免疫原性极为显著,因此在全球免疫治疗研究领域中被视为一种模式化的肿瘤。在探讨其生物学特征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中西方黑色素瘤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它们在病因学上的显著差异。西方黑色素瘤患者主要受紫外线照射影响,由紫外线导致的基因损伤是其主要诱因。而中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肢端黏膜黑色素瘤占据了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70%以上,其病因与西方截然不同。肢端黑色素瘤的成因可能与慢性不良刺激、慢性炎症甚至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而黏膜黑色素瘤的病因则更为复杂,与消化道系统肿瘤等存在相似之处,涉及炎症及不良反应等多方面因素。
 
这种病因学上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中西方黑色素瘤在免疫微环境和分子驱动方面的不同。以BRAF V600突变为例,在西方皮肤性黑色素瘤中,约50%的患者携带此突变,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显著降低至约25%。此外,其他分子水平的变异也存在差异,如中国患者中KIT、NRAS、NF1等基因的突变比例高于西方;此外,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为点突变占比少,大部分为拷贝数增加。
 
这些分子病理学上的基因突变谱系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黑色素瘤在治疗策略上的不同。正如一些国内外权威专家所言,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在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上,与皮肤性黑色素瘤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不同的疾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内外兼修”为治愈
黑色素瘤早期治疗模式变迁
 
斯璐教授:近年来,前哨淋巴结活检以及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为早期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增加了更多内涵。牛晓辉教授,能否介绍一下您在黑色素瘤早期治疗的经验和探索?

牛晓辉教授:外科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地位随着肿瘤内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过去,黑色素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内科系统治疗,但如今,随着对黑色素瘤认识的深入,外科早期治疗也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药物治疗并重。特别是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肿瘤本质及免疫治疗发展方向的理解。
 
新辅助治疗现已成为皮肤黑色素瘤治疗的经典方案,并被广泛纳入治疗指南之中。然而,在实施任何治疗方案之前,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分期至关重要。这不仅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直接关系到治疗策略的选择与效果。外科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不仅限于切除肿瘤,更在于通过精细操作实现疾病的精准分期。
 
黑色素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这一生物学特性对于评估肿瘤状态及指导治疗策略具有关键意义。因此,前哨淋巴结检查作为评估黑色素瘤转移状态的重要手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疾病精确诊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这一检查,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肿瘤的发展状况,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砥砺前进铸辉煌
构建黑色素瘤诊疗中国标准
 
斯璐教授: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是CSCO成立的第一个专委会(2007年),从2008年开始推出诊疗共识,随后持续更新诊疗指南。能否请郭军教授介绍一下,我国是如何“从0开始”构建黑色素瘤诊疗规范的中国标准?

郭军教授:2007年,在秦叔逵理事长亲自的关怀与指导下,CSCO成立了首个专委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尽管这是一个小众瘤种,但当时马军教授等CSCO领导以及孙燕院士等老一辈专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支持与帮助。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黑色素瘤专委会逐渐茁壮成长,不仅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还深入探索与国外的差距,同时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两大领域,从分子水平深入分析东西方黑色素瘤之间的差异,力求寻找突破。
 
时至今日,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最初的第一部指南到如今已改版九次的最新版指南,其变化之大令人瞩目。这17年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在中国常见的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亚型领域,为全球贡献了最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一成就无疑是我们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的骄傲。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前路仍长。在CSCO大家庭的关怀指导、团结协作与务实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黑色素瘤患者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模式,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郭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主任
泌尿肿瘤内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际黑色素瘤协会(MWS)副主席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黑色素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0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前列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FDA国家药品注册评审专家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抗肿瘤用药专业组)
 
牛晓辉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骨软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肿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科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
国际保肢协会(ISOLS)中国区唯一Board Member
亚太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APMSTS)常务理事
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EAMOG)前主席、常务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
担任34家SCI期刊审稿专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2篇,其中SCI文章44篇
 
吴荻教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综合治疗区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骨与软组织肉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斯璐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及肉瘤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CSCO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执笔人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管理指南》执笔人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肿瘤学杂志》青年编委、副主编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审稿专家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黑色素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