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实践&MDT实战——斯享荟·鲁利同行院际交流会圆满召开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8/23 17:25:24  浏览量:831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2年8月19日,斯享荟·鲁利同行院际交流会云端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丁培荣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美近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陈川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丁培荣教授讲解了《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及思考》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唐京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剑威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王斌教授依次分享了典型病例,并由三家医院MDT团队分别对病例展开详细分析,为共同探寻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动向提供重要意义。

编者按:2022年8月19日,斯享荟·鲁利同行院际交流会云端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丁培荣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美近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陈川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丁培荣教授讲解了《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及思考》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唐京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剑威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王斌教授依次分享了典型病例,并由三家医院MDT团队分别对病例展开详细分析,为共同探寻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动向提供重要意义。
 
大会主席丁培荣教授
 
大会主席黄美近教授
 
大会主席陈川教授
 
会议伊始,丁培荣教授倾情分享了《MSI-H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及思考》,从前沿研究进展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病例,对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热点问题予以详细解读。丁培荣教授指出:对于晚期MSI-H结直肠癌患者,既往研究显示疗效差异跨度较大,40%~70%的患者可以获得持久应答,因此临床中应以治愈为目标,追求无化疗的长期生存。对于免疫治疗的原发耐药,可以考虑进一步提高筛选的准确性,并通过联合不同治疗手段予以克服;对免疫治疗的继发耐药,可及时采取局部介入治疗手段;对于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需要考虑新辅助治疗目的,是器官保全还是其他,平衡疗效与毒性,准确评估识别患者的风险与获益,为患者带来更好生存。
 
 
在丁培荣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张剑威教授分享了一例晚期MSI-H多发转移Ⅳ期结直肠癌通过免疫转化治疗成功实现手术切除并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病例,为晚期MSI-H结直肠癌实现治愈带来了希望。该病例为49岁女性,确诊为直乙交界高分化腺癌伴腹膜后淋巴结、腹膜种植转移(cT4bN2M1c,MSI-H,PIK3C突变,Ⅳ期),一般状况差(ECOG 2分),无基础疾病,具有家族肠癌史,既往FOLFOX方案效果欠佳。于2018年9月开始对患者予以PD-1联合COX-2抑制剂治疗3周期后假进展,继续予以PD-1免疫治疗至18周期,肿瘤缩小明显、CT提示肿瘤残留,无肝肺转移,肠镜病理活检为阴性,一般状况好转。患者于2019年10月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pCR,毒性安全性可控。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MDT团队病理科马强教授、肿瘤科宋扬教授、胃肠外科王李教授、肿瘤科王斌教授、放射诊疗科杨倩教授、放疗科郑继军教授在陈川教授的带领下对该病例展开讨论,包括病理诊断与判读、影像学评估、晚期MSI-H患者在免疫治疗肿瘤退缩后是否手术以及手术术式选择、免疫治疗后放疗价值、KRAS野生型/晚期MSI-H患者免疫单药/联合方案抉择及维持时间等方面。
 
 
在陈川教授的主持下,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肿瘤科王斌教授分享了两例MSS、PD-L1-的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病例,通过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实现免疫治疗由“冷”而“热”,最终成功达到完全缓解,为MSS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参考。病例1是43岁女性,诊断为直肠中下段腺癌(T3aN1M0ⅢB期,MSS,PD-L1-,KRAS+,NRAS-,BRAF-)、乙状结肠腺癌、横结肠息肉、高血压2级。经过25Gy短程放疗后予以2周期PD-1单抗+XELOX方案新辅助治疗,病灶顺利切除,术后病理显示实现病理完全缓解。病例2是33岁女性,曾于外院诊断为直肠下段腺癌(T4bN2M0ⅢC期,MSS,PD-L1-,KRAS-,NRAS-,BRAF-),经2周期FOLFOX化疗后进展,后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予50.6Gy长程放疗同步PD-1单抗+伊立替康+卡培他滨方案继以PD-1单抗+伊立替康+卡培他滨方案2个周期,治疗后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结果显示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团队病理科蔡木炎教授、肝脏外科何伟教授、影像科蒋新华教授、生物治疗中心李丹丹教授、结直肠外科唐京华教授、放疗科肖巍魏教授在丁培荣教授的带领下,对此两个病例展开解析,重点包括:患者影像学解读、局部晚期新辅助免疫治疗与放疗联合应用的模式、原发性奥沙利铂耐药机制、盲肠造口术特点、术后pCR患者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免疫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管理等方面。
 
 
在黄美近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唐京华教授分享了一例多发转移、多程化疗后改用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方案的MSI-H肠癌病例,最终通过免疫转化治疗和辅助治疗实现了长期生存,使晚期肠癌患者长期生存、达到治愈成为现实。患者为46岁男性,在外院接受XELOX方案4周期进展后改用FOLFIRI+贝伐珠单抗,治疗1周期后因便血停用贝伐珠单抗。2017年8月患者因回盲部肠癌腹膜后及盆腔种植转移多程化疗后就诊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继续采用原FOLFIRI方案疗方案3个周期,疗效评估PD。2017年10月分子诊断为MSI-H/dMMR,采用PD-1单抗4个周期,影像学评估SD。MDT评估暂无外科干预指征,考虑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2018年1月改用PD-1单抗+贝伐珠单抗±卡培他滨,13个周期后整体疗效评价PR。再次MDT会诊建议维持原全身治疗方案,争取局部治疗,克服继发耐药,在盆底病灶局部放疗争取缩小后局部切除。2019年3月加用直肠病灶放疗50.4Gy后病灶稍见缩小,同年8月进行手术切除,术后PD-1单抗单药治疗半年。2020年6月PET-CT发现新发转移瘤,7月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并继续使用PD-1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3个周期。随访患者至今未见复发或进展。
 
 
中山大学第六医院MDT团队成员放射诊断科曹务腾教授、放疗科陈海洋教授、结直肠外科黄俊教授、肝胆外科李国林教授、病理科王超教授、肿瘤内科张剑威教授在黄美近教授的带领下,对该病例的整个治疗过程展开分析,内容涵盖了林奇综合征、原发灶及转移灶的时空异质性、不同肿瘤部位是否均需分子检测、免疫治疗与化疗引起的肿瘤退缩的异同、结直肠癌肝转移、粘液腺癌免疫治疗疗效影像评估、放疗对免疫治疗增敏作用、免疫联合用药策略等方面。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陈川教授、丁培荣教授总结指出免疫治疗时代,结直肠癌的诊疗有了更多、更优化的策略,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更高的诊疗水平。本次与会的三家医院带来的免疫治疗病例非常经典、非常有挑战性、也非常成功,显示了极高的医学素养,为临床提供了宝贵了实战经验。丁培荣教授希望每一位医生谨记,“免疫治疗时代,在MDT的协作下,每一个MSI-H/dMMR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目标都是实现治愈”!
 
本次会议通过对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热点问题的进一步梳理以及三家医院MDT团队的实战分享,从理论到实践解决了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临床热点问题。以实战案例揭示了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领域的应用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术机会,也为MSS患者免疫治疗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参考方向。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结直肠癌

分享到: 更多